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,珠海唐家麦记饼艺的生产车间正蓄势待发,为迎接蛇年的首个传统节日做足准备。每年仅在中秋、端午、春节这三个传统佳节营业的麦记饼食,总是让粉丝们满怀期待。对于珠海人来说,麦记月饼是思念,是童年的回忆,是家乡的味道;对于游客来说,它是特产,是南方的礼物,是珠海的味道。百年来,麦记饼艺经历了漫长的演变,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配方,不变的是百年传承的初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。
2016年,“唐家麦记饼艺”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并获得多项政府荣誉和扶持。在网络时代背景下,“唐家麦记饼艺”通过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,不仅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,提升了品牌影响力,也让这份传承百年的美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。
麦记饼店,何叶舟摄走过百年,不变的是初心与传承
唐家麦记饼艺的传承已有过百年历史,源自顺德凤城。常言道:“食在广东,厨出凤城。”据了解,麦记的祖辈最初是在顺德做糕点饼食谋生的,因战乱关系,年仅8岁的许文锦(许叶阳爷爷)跟随父亲辗转来到了珠海唐家湾。唐家村村民主要以农渔为生,糕点饼食便成为了当时舌尖上的美食。最初取名为“锦记”,后因种种原因“锦记”无奈歇业。因手艺出众,在当地小有名气,许文锦被邀到部队做了多年的糕点饼艺教学师傅,退伍后服务于供销社食堂做点心师傅。改革开放,许文锦的儿子许华祥重开饼铺,并命名为“祥记”。许文锦念念不忘制作糕饼时面粉的麦香,从传承到改进,一生所念,缕缕麦香,后为孙子取名为“许小麦”。直至2005年,“祥记”正式更名为“麦记”。“麦记”两个字蕴含了许家四代人的初心与传承。
走进麦记饼艺,陈列架上展示着早年间做月饼的饼模,经过了时间的沉淀,这些模具虽然不再使用,却多了一份厚重与传承。
对于麦记月饼总是供不应求,麦记饼艺第四代传人许叶阳表示,每年的采购的原材料做完了,就不会继续再做了,所以来得晚的就很难买到经典款,而他也不愿意为了多卖几盒月饼用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原材料替代。
许叶阳表示,麦记月饼其实并没有什么独家秘方,如果一定要说有,就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用心。每年中秋前一两个月,许叶阳就要到每个原产地去挑选满意的原材料,包括云南、江西等地,一圈跑下来,挑选完了满意的食材,才开始着手准备。许叶阳说,江西的莲子色白粒大、气味甘芳、肉质绵软,制作出的莲蓉是其他品种无法比拟的。正是对用料的极致追求,麦记月饼收获了广泛认可。
走向全国,变的是技术和受众
“现在做月饼已经改用机器打面和压模了,早几年还是用手工揉面,用祖辈留下来的木模做月饼,但是很多老伙计做久了手腕都留下了病根,订单太多也总是赶不及,所以只好用机器替代。”许叶阳说,“没办法,你必须要保证每年能做得了这么多单子,才能一直有人记住这个味道,所以有些地方只能让机器代劳了。”用上了机器以后,麦记月饼的产量从原有的每年中秋一万多盒的产量增至五万多盒,即便如此,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
许叶阳说,麦记月饼的配方其实每年都会调整,每一次卖完产品他都会回访客户,收集大家的意见,以便下一次再做调整。正是这样精益求精、在乎客户反馈的麦记饼艺,在保持初心和用心的基础上,不断改良配方,不断在市场上去验证产品,才有了不断升级的麦记月饼。
在民国时期,珠海唐家湾华侨众多,通过唐家湾华侨的分享,麦记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有着良好的口碑。新媒体时代,网络传播的力量让麦记不仅仅在唐家、在珠海口口相传,更成为了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媒体上“一盒难求”的网红,而麦记也逐步走向了全国市场。许叶阳表示,如今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网店,每年的月饼、粽子等,有两至三成要通过物流发送至其他省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凭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口碑,麦记的芦兜粽在端午节也大受欢迎,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唐饼经过包装,成了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年货产品。
文 | 何叶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