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调雨顺知识网

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重塑中向新向实

2024年双碳赛道,正经历一场持续且深刻的重塑。变化中的一级市场,已然勾勒出新的创投范式:新质生产力与硬科技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,也是双碳产业背后的创新支撑;长期主义与耐心资本成为热词,陪伴创业者与投资人更理性地看待不确定性、穿越周期;IPO有所回暖,并购浪潮渐起,机构关注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……

深水区下,双碳初创企业面临更现实的考验——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——这不仅是讨论最热的创投议题,甚至成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。

“对一家初创项目而言,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是两个关键的评判维度。”东证创新执行总经理陆江平说,“技术成熟度是解决产品的性能问题,而市场成熟度则要解决成本问题。在这两者之间,创业者和投资人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和机构定位进行均衡。”

越来越多创业者意识到这一点,在专注技术研发的同时,企业决策的每一步都走得分外务实,不断贴近市场需求。正如数字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——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融资负责人李贝特所说:“公司近年来对产品形态进行了调整,可以适应更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,匹配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。”

2023年,云储新能源年收入超2亿元,签约订单超7亿元。在此基础上,2024年该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,订单量和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。这意味着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技术方案更加认可,市场接受度明显提高。

兼具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,背后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——性价比。这是创业公司能否站稳市场的决定性因素,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之中。

同样,这也在愈发深刻地影响着投资决策。浙江嘀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LED车用照明技术和产品供应商。目前,该公司的车灯产品在短交通领域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,在7000元以上中高端电摩中的占有率达65%,已跻身电动二轮车灯头部企业,是多家知名品牌的车灯产品核心供应商。

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重塑中向新向实  -图1

谈及竞争优势,该公司创始人兼CEO王爽介绍,关键在于公司实现了车灯核心光学组件的自研自制,并围绕专利布局进行模块化、标准化、通用化的产品开发。也就是说,技术实力叠加平台化开发理念,可以在保证灯具高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,而这种优异的成本控制能力可以为下游客户创造更多价值,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
火热的全球化趋势下,许多双碳创业者积极布局和拓展海外市场,出海打造业务增长点。

尤其是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,绿色低碳节能成为众多行业的发展趋势,背后蕴含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。一家专注于无电制冷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绿色节能新材料公司——深圳市创冷科技有限公司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,公司的核心技术,即被动辐射制冷技术,是通过应用光学、热力学和材料科学来实现制冷效果,不依赖传统电力,也无需外部电源或制冷剂,可以为客户提供零耗能的绿色制冷方案。

创冷科技CEO、联合创始人朱毅豪介绍,目前该公司产品已经实现商业化,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,应用于全球200余个项目中,场景覆盖建筑、化工、电力通信、新能源、物流、储粮和光伏等众多行业领域。

“当前环境下的双碳创业,既要‘抬头看路’,也要‘脚踏实地’。”东证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小康说,“‘抬头看路’是指要看到新的政策、新的规则、新的趋势及新的变化;‘脚踏实地’则是要明确客户及市场的需求所在,将自身的技术及研发能力真正转化成为真实的订单和现金流。”

拉长时间维度来看,自双碳目标提出至今,相关产业和创投市场共同走过了一条螺旋式上升之路,也面临新的转折与重塑。对于双碳创业者来说,沉淀出不变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,同时在变化中灵活调整策略,适应客户和市场,方能穿越周期峰谷之间。

双碳主题下,激烈的市场竞争犹如大浪淘沙,初创企业如何修炼内功,锻造差异化竞争力?

成立于2012年的云储新能源,是一家能源互联网核心网络设备、解决方案、运营服务提供商。在储能赛道,云储新能源聚焦储能行业和市场的核心现实需求,蹚出了一条差异化创新之路。

在储能行业,安全性和经济性是长期备受关注的两大话题,也是各家项目打造竞争优势和壁垒的发力点。可以说,谁能率先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,谁便能在市场中突围。

云储新能源掌握的数字储能核心技术,即“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”,正是针对以上需求和痛点,提供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储能管理系统的新一代解决方案。

相比传统的储能管理范式,云储新能源的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技术方案,可以精确估算电池运行状态,对电热安全进行实时、更细颗粒度的管控,控制周期可达毫秒级。在原理上,这种精细化程度更高的电池管理能力,可以消除电池短板效应。

掌握这项创新技术的同时,云储新能源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根据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不断调整、升级产品形态,凭借强大的产品能力真正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,不仅与中国移动、三峡、国网等大型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打造了多个行业标杆级项目,还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
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两手抓,也是嘀视科技的“制胜密码”。

作为两轮电动车和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供应商,嘀视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,逐渐发展成为本田、比亚迪、大众、雅迪、九号、小牛等知名品牌的车灯产品核心供应商——这正源自嘀视科技一直坚持有效创新。

这种“有效创新”具体体现在,该公司长期深入进行市场研究,在找到不同阶段的客户痛点和用户需求后,产品研发端及时快速跟进,不断迭代优化产品性能。例如,嘀视科技发明的车灯前照明SIRIUS光学系统,可以使LED前照灯光学效率提升22%,视野范围提升50%,路照亮度提升76%。

有效创新的背后,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支撑。嘀视科技率先实现了核心光学组件的自研自制,而光学组件对于灯具的重要性可以类比为发动机对于整车的作用,所以掌握这一关键技术,不仅构建起公司的护城河,还为产品带来了成本优势。

36氪了解到,嘀视科技基于自身的专利矩阵,掌握打造平台化产品的能力。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:OTA自定义光效尾灯,基于陀螺仪的HIAS弯道自平衡前照灯系统、AFS自适应照明系统、V2X数字灯光交互系统、Mini LED像素化智能尾灯等。

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重塑中向新向实  -图2

据介绍,嘀视科技正在积极谋划布局新能源车市场,根据该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特点,进行软硬件技术储备和前期生产建设,从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。

对于一家更年轻的创业公司来说,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可落地应用的产品,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。

成立于2022年的创冷科技,主要利用新型材料实现绿色节能制冷。而该公司的核心技术——被动辐射制冷技术,其灵感来源正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新故事。

创冷科技从撒哈拉银蚁的独特毛发结构中受到启发,研究观察到这种生物的毛发结构横截面类似一个三棱镜,可以在隔绝外来热量的同时,以中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出体内热量,从而无需借助外力,实现皮肤自身冷却。

此后,创冷科技团队进行了多年早期技术孵化,对材料结构进行特殊设计,投入研发出被动辐射制冷技术。更重要的是,创冷科技让这项技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成功实现了首个商业化产品无电制冷涂层iPaint应用落地。

目前,创冷科技的核心产品主要包括无电制冷涂层iPaint和无电制冷膜iFilm。其中,无电制冷涂层iPaint可用于建筑物外墙、天台等表面,太阳光反射率和中红外辐射率均高达95%,可将表面超70度的高温降低约30-42度、室内温度降低约6-8度,节省能耗高达40%。无电制冷膜iFilm则更贴合于建筑物的玻璃幕墙,紫外线阻隔率高达99.9%,且其多变光透率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制冷需求。

36氪了解到,创冷科技正在打造多样化的新产品体系,拥有多款在研产品,例如热致变色智能窗、可生物降解热管理纺织品及被动辐射制冷路面材料。

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重塑中向新向实  -图3

凭借各自的创新优势和产品优势,三家初创企业一步步成长为闪耀的双碳新星。今年10月,在由36氪与东方证券及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、东证资本共同举办的第三届“双碳星物种·可持续创新大赛”决赛中,云储新能源、嘀视科技、创冷科技在激烈角逐和专业评审中脱颖而出,成为第三届双碳星公司Top3。

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重塑中向新向实  -图4

“大赛项目涵盖了众多前沿技术领域,整体的科技含量非常高,许多项目具有原创性,为我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。”谈及对2024年双碳星物种大赛的感受,东证创新执行总经理陆江平如是说。

本届大赛给东证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小康留下了深刻印象:“赛程节奏紧凑,参赛项目的信息量非常大,覆盖的应用场景广泛。三大赛道各有侧重,同时都有优质的代表性企业亮相,让我很惊喜。”

不只是以上的评审视角,前沿、创新、专业,也是参赛者们对大赛的共同感受。

“这次参赛全程看到了许多前沿科技,项目创新性非常强。无论是同行还是其他领域,创业者都对技术、产品都有深厚的认知经验积累和硬实力支撑,同时对市场和商业化也有深度思考和布局。”有参赛项目代表对36氪说,“评委们对产业和市场有深刻洞察,交流和提问都非常专业。”

从大赛情况可以看出,尽管外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,双碳产业依旧蕴含新的创投机会。

“我们长期关注基础的材料、元器件、零部件、软件技术平台等方向的投资机会,从中观察和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。”陆江平说,“我们更看重技术成熟度已经完成、产品正在走向市场的创业项目,在项目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——这一点非常重要,如果过早入局风险太大,晚了则会错失最佳的时间窗口。”

“根据当前双碳产业的发展及金融市场政策的变化,我们的投资策略也会进行相应调整。”刘小康告诉36氪,东证资本目前针对整体项目的投资阶段进行前移,开始关注双碳产业中的早期初创型企业,希望找到具备技术能力、团队管理能力、良好发展潜力及存在可观市场空间的企业进行投资。

随着2024年度双碳星公司Top3强最终诞生,本届大赛已经走完全程,圆满落幕。

从2022年举办第一届大赛开始,三年来,大赛持续密切关注双碳产业发展趋势,支持优秀的双碳项目和创业团队,见证、陪伴他们一路披荆斩棘,成长为最耀眼的绿色创新力量。未来,“双碳星物种”大赛将继续秉持初心,挖掘更多的优质项目,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,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hsjlm.com/post/1817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  • 鄂海高
    2024年12月09日 22:10:15
    长镜头下的双碳:以创新科技引领绿色未来,实实在在迈向碳中和。
  • 于笑涵
    2024年12月10日 15:25:20
    在重塑中向新如实,绿色已成为最环保的现实选项,虽然变迁是必然的挑战。
  • 叶曼云
    2024年12月10日 15:28:17
    长镜头下的双碳: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关键。
  • 扈诗希
    2024年12月13日 18:34:53
    长镜头下的双碳:在绿色转型中,我们共同见证了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坚定追求和务实行动。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