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对文章进行润色和重写后的结果:
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王一竣(左二)在智利留下美好回忆,与当地民众留下合影,记录下中智人民的深厚友谊。
墨西哥籍学生欧善愉在北京语言大学勤奋学习中文,通过练习书法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中文日活动上,青年们身着汉服,展示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追求。
墨西哥籍学生斯蒂芬妮·阿里亚斯在北京语言大学努力学习汉语,感受中文的魅力。
中国和拉美虽然远隔重洋,但友谊的纽带将彼此紧紧相连。近年来,随着中拉关系日益紧密、人文交流不断深化,中拉青年拥有更多互动往来的平台与机会。他们到访彼此的国家,分享各自的文化,在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中成为跨越山海的好朋友。
近日,本报记者采访多名中拉青年,听他们讲述互学互鉴的友好故事及对中拉友谊历久弥新的真切期待。
在走近彼此中增进理解
今年初,“丝路天涯”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赴阿根廷、智利专题调研支队的13名师生,跨越2万多公里,走进拉美大陆,展开为期两周的调研与交流。遥远的距离、语言的差异没有成为中拉民众走近彼此的障碍。他们通过文化展示和亲切互动,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。
近年来,随着中拉关系深入发展,越来越多中拉青年走近彼此,增进理解。许多像卜睿哲这样的拉美青年,不远万里,来到中国求学、工作,感知中国文化、融入中国生活、结交中国朋友。
“过去,对我来说,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国家。来到中国后,我发现其实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想象的要多。”墨西哥青年斯蒂芬妮·阿里亚斯说,在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学习的这几年间,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中文水平,也认识了许多同样对中国充满兴趣的其他国家青年。
作为斯蒂芬妮·阿里亚斯的同学,巴西籍学生卡比尔同样珍惜在中国的求学经历。“学习中文一直是我的梦想。现在,我终于圆梦了!”
有关中国的美好图景更加具象
从陌生到了解,从好奇到喜爱,许多拉美青年走进中国,并逐步认识中国、读懂中国。20岁的古巴青年马伯一在中国已有5年,他在这里度过了高中时光,目前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本科生。
“来中国前,我不知道会经历什么。虽然此前对中国存有一些印象,但我认为不应该仅凭空洞的传言去评判一个国家。”马伯一说。5年间,马伯一在广州、北京等多个城市生活,体验中国的美食、文化、音乐、语言、教育、风景等,让他真正了解并喜欢中国。
作为墨西哥籍学生,欧善愉将自己的中国之旅视作一趟“求证之行”。她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,印证了她此前对中国的认知,并拓展了对这个国家的了解。“中国在转型方面的能力、人民日益增长的自豪感以及在此生活所感受到的团结和安宁,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”
在中国,拉美青年怀揣浓厚兴趣,领略风物之盛,体验文化之美,感受发展之快,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。
钦佩中国扛起了这个历史责任
近年来,中国和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努力实现现代化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引发中拉青年广泛共鸣。中方提出的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格局、培育绿色创新的亚太增长动能、树牢普惠包容的亚太发展理念等建议,以及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,受到中拉青年的高度评价。
“中国的倡议有助于国际社会破解难题、深入合作,增进人类福祉。”欧善愉认为,亚太经合组织、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合作机制,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,她对中国携手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表示钦佩。
作为在中国留学的巴西青年,杨嘉怡经常在中国和巴西的社交媒体上发声,双向讲述两国的故事,传播共同发展理念。她建议搭建更多青年人的交流平台,为中国和巴西乃至拉美青年的文化互鉴、交流学习提供更多机会。
“民相亲”要从青年做起
2014年,中国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。10年来,在双方共同努力下,中拉关系进入平等、互利、创新、开放、惠民的新时代。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”,而“民相亲”要从青年做起。展望未来,中拉青年纷纷表示将勇担历史责任,做中拉传统友谊的传承者、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和建设者。
(白音特格希、钟沁蕊、周景、陈宇澄参与采写) 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4年11月23日 第 05 版)